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共政府與政治專題研究
Seminar o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P.r.c 
開課學期
110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家發展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吳秀玲 
課號
NtlDev5090 
課程識別碼
341 U678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9,10(16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國發206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【通知】
本課程前三週(9/23、9/30、10/7)採「混合教學」(實體+視訊教學)。當日16:30-18:20於「國發所206教室」上課;若不方便到校者(例如入境防疫隔離、居家隔離或有發燒等症狀者),請採視訊方式上課。前三週的視訊連結皆為:meet.google.com/ntv-yeue-dxr,
(ps.一般個人用的google帳號即可加入)
校方亦提供 G Suite for Education 帳號可申請,
請參閱:https://www.cc.ntu.edu.tw/chinese/services/serv_i06.asp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本課程之授課內容主要分五部分:
第一部份:探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與發展的環境;第二部分:介紹中共的意識型態,包括馬列主義、毛思想、鄧理論、江胡學說與習近平思想;第三部份:討論中共的統治機構、黨政運作和軍隊角色;第四部分:檢視國家監察制度與廉政建設、政治宣傳與媒體監管、中央與地方關係和機構改革;第五部分:評估基層民主的運作、社會主義法制化和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。
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,亦開放台師大與台科大碩博士生選修(至多6名)。授課方式以研討為主、講評為輔。修課同學須就課程內容的單元擇一報告,進行討論與接受師生批判。
 

課程目標
一、使修課學生瞭解中共政府與政治的來龍去脈及發展現況。
二、培養學生對中共政府體制與政治運作的批判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【課堂報告】
(1)事前準備:修課同學必須於前一週課堂上將報告大綱、內容摘要(字數應逾3000字)或重要參考資料印發給師生閱讀,以利課程進行與討論。
(2)課堂報告:每一報告人報告時間約25分鐘,之後進行討論。修課同學針對每一篇報告內容,於課堂中至少須提出一則相關問題或建議。
【期末報告】
(1)主題與內容:修課同學據修正後之課堂報告大綱和內容撰成一篇期末報告,字數約10,000字。
(2)繳交日期:請於1月20日前交書面報告一份(放在國發所二樓教休室授課教師的信箱中),或將檔案 E-mail to:phoenix@ntu.edu.tw。
【 自 傳 】
(1)請以 A4大小之紙張書寫(可電腦打字),內容不拘、字數不限;須附最近三年內的照片一張 (可用掃描,然必須清晰);
(2)至遲於期中考前繳交授課教師;逾期未交者,視同放棄修習本課程。
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9:00~20:00 備註: 除星期四固定時間外,亦可E-mail: phoenix@ntu.edu.tw或電(02)33663340約訪. 
指定閱讀
主題1:研究方法與授課要求
 李英明(2007),<從新制度主義談典範的轉移與反思>,《中國研究:理論與實際》,台北:三民書局,頁45-68。
 寇健文(2005),<研究途徑的發展>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,頁11-40。
 張執中(2008),<研究途徑與理論對話>,《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:歷史制度論的觀點》,台北:韋伯文化公司,頁23-48。
 臧雷振(2016),<國家治理的中國實踐:以「專項治理」為研究切入點>,《國家治理: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蔡文軒(2005),〈中共「派系政治」途徑的分析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》,第48卷第1期,頁85-104。

主題2:中共黨史
 陳永發(1998),《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》(上、下冊),台北︰聯經出版公司。
 史景遷(Jonathan D.Spence)著、溫洽溢譯(2001),<人民共和國的締造>,《追尋現代中國: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》,台北:時報文化,頁697-732。

主題3:中共意識型態
 左濤譯(Neil Turnbull主編、David Boyle著),(2005),《改變世界的宣言:共 產黨宣言 (THE COMMUNIST MANIFESTO)》,香港:三聯書店,頁33-109。
 藍瑛主編(1992),<第八章:馬克思和恩格斯(1842-1847)>、<第十三章:列寧(1887-1917)>,《社會主義政治學說史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,頁361-405;560-614。
 魏世峰主編(1993),《建國後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》,陜西:人民出版社,頁277-306。
 李澤厚(2006),<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>、<再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>,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》,香港:明報出版社,頁1-81;182-210。
 鄧小平(1992),<目前的形勢和任務>、<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>,《鄧小平文選》(1975-1982),北京:人民出版社,頁203-237;280-302。

主題4:中共的黨國體制
 徐斯儉,2010,〈「黨國」還是「共和國」?-中共政治變遷的一個內在邏輯〉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第45期,頁37-68。
 胡鞍鋼(2013),<中國「集體領導制」的歷史演變>、〈集體決策機制〉,見《中國集體領導體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頁19-50;127-142。
 蔡文軒(2015),〈習近平治下的政治權力結構:小組政治與反貪腐戰役〉,《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》,第115期,頁6-7。
 沈大偉(David Shambaugh)(2018),<政體:「放收循環」無法根治黨國體制的弊病>,《中國的未來》(China's Future)(台北:好優文化),頁153-207。

主題5: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政治協商
劉杰主編(2018),<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制度建設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99-151。
 孫哲(2004),<全國人大的制度邏輯與解析模式>,《全國人大制度研究(1979-2000)》,北京:法律出版社,頁75-120。
 蔡定劍(2007),<人大制度基本理論>,《一個人大研究者的探索》,湖北:武漢大學出版社,頁3-75。
 劉杰主編(2014),<國家制度建設:國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4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42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國家制度建設:著眼國家治理現代化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28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國家制度建設:構築制度自信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81-111。

主題6:黨政運作
劉杰主編(2018),<中共十九大:開啟中國政治新時代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4-98。
孫哲(2004),<中國共產黨與全國人大>,《全國人大制度研究(1979-2000)》,北京:法律出版社,頁34-72。
 王騷總編輯、沈莘主編(2008),<中國共產黨對政府的全面領導>,《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頁32-59。
 封麗霞(2008),<中國共產黨與政府關係的基本狀況與實證分析>,《政黨、國家與法治—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頁217-283。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<紅色機器—黨與國家>、<個人檔案看管者—黨與人事>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頁21-58;101-139。
 胡鞍鋼(2013),<中國「集體領導制」的歷史演變>、〈集體決策機制〉,見《中國集體領導體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頁19-50;127-142。
 張卓元(2014),<撬動改革的頂層設計>,《中國改革頂層設計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頁25-40。

主題7:從胡溫體制到習李新政與習核心
劉杰主編(2018),<改變生活的政治與改變政治的生活: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邏輯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-73。
 寇健文(2005),<領導體制的制度化趨勢>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,頁223-258。
 李侃如(Kenneth Lieberthal)著、胡國成、趙梅譯(2010),〈政權的組織及其結果:從內部觀察〉,見《治理中國:從革命到改革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頁209-248。

主題8:軍隊的角色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<為何而戰—黨與軍隊>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頁141-175。
 田弘茂、朱雲漢編、張鐵志、林葦芸譯(2000),<考卷二:掌握軍方>,《江澤民的歷史考卷: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》,台北: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頁112-152。
 費學禮(R.D. Fisher)著、國防部(編印)(2011),〈黨軍:中共政府的支柱〉,見《中共軍事發展: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》第2章,台北:國防部史政編譯室,頁49-87。

主題9:中央與地方關係
 金太軍、趙暉等(2005),<中央與省級政府間的關係>,《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建構與協調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109-159。
 王騷總編輯、沈莘主編(2008),<中央與地方的關係>,《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頁149-175。
 易重華(2008),<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 落實地方政府轉型>,《中國地方政府轉型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頁228-264。
 邵宇(2014),<中央及地方角力財稅體制改革>,《新政機遇:改革錦標賽與市場新動力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頁3-17。

主題10:基層民主的運作
劉杰主編(2018),<豐富創新基層治理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211-237。
 邱家軍(2010),<權力行使與代表履職>,《代表誰?-選民與代表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頁208-277。
 劉杰主編(2014),<圍繞三大主題展開基層群眾自治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4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225-271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基層自治:轉變思路、穩固制度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77-128。
 趙秀玲主編(2016),《中國基層治理發展報告(2016)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。
 陳劍主編(2016),《北京協商民主的理論與實踐》,北京:中國文史出版社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轉變基層自治體制架構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97-249。

主題11:機構改革與國家監察制度
 新玉言、李克編著(2016),〈大數據時代的統計工作與網路反腐〉,《大數據:政府治理新時代》,北京:台海出版社,頁129-149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政府改革:重建政府與市場關係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23-153。

主題12:政治宣傳與媒體監管
 荊學民主編(2016),<政治傳播理論研究>,《中國政治傳播研究:基礎與拓展(第1輯)》,北京: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,頁39-94。
 周軒逸、李瑞清、吳秀玲(2017)。〈政治宣傳與抗拒說服-名人政治背書的廣告效果研究〉,《臺灣民主季刊》,第14卷,第3期,頁45-101。
 川上桃子(2017),<第十一章:中國影響力對台灣媒體的作用機制>,吳介民、蔡宏政、鄭祖邦主編,《吊燈裡的巨蟒: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》,新北市:左岸文化出版,頁449-484。
 趙良英(2017),<積極建構中國國家戰略傳播體系>,《美國國家戰略傳播體系研究》,武昌:武漢大學出版社,頁250-303。
 劉杰主編(2018),<政府“放管服”改革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152-176。

主題13:國家公務員制度和人才發展戰略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<個人檔案看管者—黨與人事>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頁101-139。
 徐頌陶、孫建立主編(2009),《中國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:1978-2008》,北京:中國人事出版社。
 張立馳(2011),<人才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(2002至今)>,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》(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),頁149-195。

主題14:社會主義法制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
 吳仁傑(2007),<現階段中共黨內民主發展現況與展望>,收錄於楊開煌主編,《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》,台北:問津堂書局,頁85-107。
 羅峰(2009),<政黨權威的重塑與執政黨政治層面的嵌入>,《嵌入、整合與政黨權威的重塑—對中國執政黨、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考察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,頁141-191。
 劉杰主編(2014),<執政黨建設:以純潔性重塑先進性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4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47-76。
 劉杰主編(2015),<執政黨建設:從嚴治黨、強力反腐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5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51-76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<執政黨建設:全面從嚴依規治黨>,收錄於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,頁81-111。
 
參考書目
 丁樹範主編(2002),《胡錦濤時代的挑戰》,台北: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 于毓藍(2006),《農村基層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:蘇南模式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  中央紀委、監察部研究室(1997),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反腐敗》,北京:中國方正出版社。
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(2006),《1921-1933:中共中央在上海》,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。
 毛飛(2008),《中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王文榮主編(2005),《中國軍隊第三次現代化論綱》,北京:解放軍出版社。
 王輝耀主編(2011),《人才競爭:海外看中國的人才戰略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王騷總編輯、沈莘主編(2008),《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。
 北京圖書館馬列著作研究室編(1982),《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(一九八○年)》,北京:書目文獻出版社。
 史平(2007),《胡溫新佈局:十七大內幕及未來影響》,香港:夏菲爾出版有限公司。
 史景遷(Jonathan D.Spence)著、溫洽溢譯(2001),《追尋現代中國: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》,台北:時報文化。
 左濤譯(Neil Turnbull主編、David Boyle著),(2005),《改變世界的宣言:共 產黨宣言 (THE COMMUNIST MANIFESTO)》,香港:三聯書店,頁33-109。
 平可夫(2006),《中國軍事與國際戰略》,香港:文化藝術出版社。
 田弘茂、朱雲漢編、張鐵志、林葦芸譯(2000),《江澤民的歷史考卷: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》,台北: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 白益樺、楊開煌、石之瑜編(1998),《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:村民自治的實踐─理論、實踐與法規》,台北:桂冠圖書公司。
 任進(2008),《比較地方政府與制度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 朱光磊(1997),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》,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。
 朱光磊主編(2008),《中國政府發展研究報告(第1輯):公務員規模問題與政府機構改革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朱新民、王嘉洲等(2005),《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─思維與政策》,台北:遠景基金會。
 朱新民主編(2004),《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》,台北:遠景基金會。
 朱維究主編(1994),《政府法制監督論: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監督機制》,北京: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。
 何增科等(2004),《基層民主和地方治理創新》,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。
 楊開煌主編(2007),《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》,台北:問津堂書局。
 吳光國、鄭永年(1995),《論中央─地方關係: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》,牛津大學出版社。
 吳家林、謝蔭明(1991),《北京黨組織的創建活動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宋振國、劉長敏等(2006),《各國廉政建設比較研究》,北京:知識產權出版社。
 李凡(2008),《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》,北京:知識產權出版社。
 李凡主編(2005),《中國選舉制度改革》,上海: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 李成言(2006),《廉政工程:制度、政策與技術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 李秀娟(2007),《中國反腐敗立法構建研究-以<聯合國反腐敗公約>為視角》,北京:中國方正出版社。
 李谷城(1989),《中共黨政軍結構》,香港:明報出版社。
 李侃如著;胡國成、趙梅譯(2010),《治理中國:從革命到改革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李英明(1998),《中共研究方法論》,台北:揚智文化。
 李英明(2007),《中國研究:理論與實際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 李澤厚(1989),《中國現代思想史論》,台北:影印本。
 李澤厚(2006),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》,香港:明報出版社。
 李錦坤主編(2002),《1999-2001年鄧小平理論研究》,天津: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。
 喬德福(2010),《預防村官腐敗機制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出版社。
 肖立輝(2008),《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》,鄭州:河南人民出版社。
 孟大虎(2009),《專用性人力資本研究:理論及中國的經驗》,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。
 易重華(2008),《中國地方政府轉型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邱家軍(2010),《代表誰?-選民與代表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。
 金太軍(2005),《鄉鎮機構改革挑戰與對策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。
 金太軍、趙暉等(2005),《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建構與協調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。
 邵宇(2014),《新政機遇:改革錦標賽與市場新動力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
 封麗霞(2008),《政黨、國家與法治—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 施九青(2002),《當代中國政治運行機制》,濟南:山東人民出版社。
 施道安(Andrew Scobell)、伍爾澤(Larry M. Wortzel)編著 (2006),《中共軍文變化》(Civil-military Chang in China:Elites, Institutes,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),台北:國防部編印。
 胡鞍鋼(2013),《中國集體領導體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胡繩主編(1991),《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》,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。
 夏海(2004),《政府的自我革命─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研究》,北京:中國法制出版社。
 孫哲(2004),《全國人大制度研究(1979-2000)》,北京:法律出版社。
 孫國華(2002),《社會主義法治論》,北京:法律出版社。
 師永剛、劉瓊雄(2007),《紅軍:1934-1936》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 徐勇(2003),《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徐斯儉、吳玉山主編(2007),《黨國蛻變: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》,台北:五南圖書。
 徐頌陶、孫建立主編(2009),《中國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:1978-2008》,北京:中國人事出版社。
 耿曙、寇健文、楊宏山(2004),《當代中國政治關係》,台北:五南。
 袁達毅、余敏、李欣(2008),《鄉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郝志東、廖坤榮(2008),《兩岸鄉村治理比較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馬利德(Richard McGregor)著、樂為良譯(2011),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》(The Party)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 馬海軍(2008),《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比較研究》,北京:知識產權出版社。
 寇健文(2005),《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-2004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 張立馳(2011),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》,北京:師範大學出版集團。
 張卓元(2014),《中國改革頂層設計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
 張昕(2007),《轉型中國的治理與發展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張家敏(1998),《建國以來(1949-1997)》(上、下冊),香港:香港政策研究所。
 張執中(2008),《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:歷史制度論的觀點》,台北:韋伯文化公司。
 張萬年主編(2000),《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》,北京:軍事科學出版社。
 張靜(2000),《基層政權:鄉村制度諸問題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 張靜如等(1981),《中國共產黨的創立》,河北:人民出版社。
 許安林主編(2005)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釋義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 郭亞丁(2005),《政黨差異性研究─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的比較》,北京:中國經濟出版社。
 陳永發(1998),《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》(上、下冊),台北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。
 陳紅太 (2002),《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》,北京,經濟日報出版社。
 陳新民(2001),《社會主義法治國的理論與實際─中國大陸法制發展之研究》,台北: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。
 彭承福等(1991),《毛澤東思想新論》,成都:電子科技大學。
 黃百鍊等(2006),《〝一把手〞的權力與權力制約監督》,北京: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。
 黃衛平主編(2000),《中國基層民主發展的最新突破:深圳市大鵬鎮鎮長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讀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楊中美(2008),《新紅太陽:中共第五代領袖》,台北:時報文化。
 楊光斌 (2003),《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楊宏山(2002),《當代中國政治關係》,北京:經濟日報出版社。
 楊開煌(2007),《新政—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》,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
 鄒平學(2005),《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》,重慶:重慶出版社。
 熊文釗(2005),《大國地方: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憲政研究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 熊光楷(2005),《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》,北京:清華大學出版社。
 劉杰主編(2016),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6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
 劉智峰主編(2003),《第七次革命:1998-2003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問題報告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 潘兆民(1996),《中國共產主義現代化─理論與實踐》,台北:結構群文化。
 潘煥昭(2006),《中國共產黨建國思想研究》,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。
 蔡定劍(2003),《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》,北京:法律出版社。
 蔡定劍(2007),《一個人大研究者的探索》,湖北:武漢大學出版社。
 蔡國裕(1988),《中共黨史》(第一冊:上海、瑞金時期),台北:國史館印行。
 鄭永年(2010),《中國模式:經驗與困局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 鄭永年(2014,《關鍵時刻:中國改革何處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。
 龍華(2004),《胡溫新政》,香港:新華彩印出版社。
 應松年、彭勃、張軍主編(1997)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全書》,北京:紅旗出版社。
 韓繼志主編(1999),《政府機構改革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藍瑛主編(1992),《社會主義政治學說史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 魏世峰主編(1993),《建國後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》,陜西:人民出版社。
 羅峰(2009),《嵌入、整合與政黨權威的重塑—對中國執政黨、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考察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 羅斯‧特里爾著(2006),《毛澤東傳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。
 趙秀玲主編(2016),《中國基層治理發展報告(2016)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。
 陳劍主編(2016),《北京協商民主的理論與實踐》,北京:中國文史出版社。
 臧雷振(2016),《國家治理: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 郭蘇建主編(2016),《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:學科發展現況評析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 荊學民主編(2016),《中國政治傳播研究:基礎與拓展(第1輯)》,北京: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。
 新玉言、李克編著(2016),《大數據:政府治理新時代》,北京:台海出版社。
 趙良英(2017),《美國國家戰略傳播體系研究》,武昌:武漢大學出版社。
 沈大偉(David Shambaugh)(2018),《中國的未來》(China's Future),台北:好優文化。
 劉杰主編(2018),《中國政治發展進程:2018》,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

 Burns John,1988.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. Berkeley 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.
 Ding Yijiang .2002. Chinese Democracy After Tiananmen . Columbia 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
 Kevin J. O’Brien(1990),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: China’s National People’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,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 Nan Li (ed.)(2006), Chinese Civil-military Relations: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ople’s Liberation Army,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.
 Robert Weatherley (2006),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: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,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.
 Starr John Bryan,1979.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: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. New Jersey 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.
 Stuort R. Schram .1989. “The Thought of MAO TSE-TUNG”. London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 Svolik,Milan, 2012. The Politics of Authoritarian Rule.. Cambridge New York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 Teets,Jessica, 2014. Civil Society under Authoritariansim: The China Model . Cambridge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 Truex,Rory, 2018. Authoritarian Gridlock? Understanding Delay in the Chinese Legislative System..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2,issue 1.
 Weiner M.,1971 .“Political Participation: Crisis of Political Process”,L. Binder, et. Al., eds.,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. New Jersey: Princeton Univ. press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50% 
包括出席狀況及參與討論之得分,占學期總成績50%。 
2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依科技部所訂之論文規格,撰寫約10,000字的期末報告,占學期總成績50%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23  【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簡介】 
第2週
9/30  中共黨史一:建政以前 
第3週
10/07  中共黨史二:建政以後  
第4週
10/14  中共意識型態一:馬列主義和毛思想 
第5週
10/21  中共意識型態二:鄧小平理論、江胡論述到習思想 
第6週
10/28  中共的黨國體制(中國的政治與政府權力結構)  
第7週
11/04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政治協商 
第8週
11/11  黨政運作 (政府決策的施行過程) 
第9週
11/18  從胡溫體制到習李新政與習核心 
第10週
11/25  軍隊的角色+政商關係 
第11週
12/02 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+基層民主的運作 
第12週
12/09  政府機構改革與國家監察制度 
第13週
12/16  政治宣傳與媒體監管 
第14週
12/23  國家公務員制度和人才發展戰略 
第15週
12/30  社會主義法制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 
第16週
1/06  綜合討論 +【期末考試】